认识人体的脏腑学说(五脏:包括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个器官)

   2012-03-18 IP属地 江苏美容美发114商机网xs12312060
核心提示:1、心 (1)心位于胸中,有心包裹护于外,它的主要功能是:主血脉,藏神。心主血脉:其华在面脉为血之府,是血液通行的隧道。心
1、心
(1)心位于胸中,有心包裹护于外,它的主要功能是:主血脉,藏神。
心主血脉:“其华在面”脉为血之府,是血液通行的隧道。心主血脉,是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动的作用。心脏之所以能够推动血液的运行,全赖于心气的作用。心气旺盛,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,从而供应全身的需要。由于血液在脉管中运行,而面部的血脉又较丰富,所以心气的盛衷,可以从脉搏的变化和面部色泽的改变反映出来。如心气旺盛,血脉充盈,则脉搏和暖有力,面色显得红润而有光泽,即所谓“其华在面”;心气不足,心血亏少,则脉虚或系弱,面色亦会变的得白而无华。若心血暴脱,则面部色泽的改变更为明显。至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血瘀阻,又常见到面色青紫,脉涩结代等变化。因此,血的盛衰及其功协调与否,是影响心脏生理的关键。
(2)心藏神:心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。广义的神,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;狭义的神,是指所主的神志,即人的精神,思维活动,中医学脏腑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,而主要是属于心的生理功能。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,心的气血充盈,则神志清晰,思维敏捷,精神充沛。如果心血不足,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,而出现失眠,多梦,健忘,神志不宁等症。如果血热扰心,还可见到谵忘,昏迷,不省人事等症状。
(3)开窍于舌:心位于胸中,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,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,如果心有了病变,亦易于从舌体上反映出来。例如: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,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,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出现瘀点、瘀斑,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,则见舌强语謇。因为心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能影响到舌,故有“心开窍于舌”与“舌为心之苗”的说法。
(4): 心包:心包又称心包络,是心脏的外围,有保护心脏的作用。心包既是心的外围,故邪气犯心,常先侵犯心包。实际上,心包受邪气所出现的病证与心是一致的,如温邪内陷,出现神昏、谵语等心神的症状,称为“热入心包”。
2、肺:肺亦位于胸中,主要功能是主气、司呼吸,主宣发、肃降,通调水道。
(1)主气、司呼吸:肺主气,包括两个方面,即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。
肺主呼吸之气,是说肺有司呼吸的作用,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。人体通过肺,吸入自然界的清新空气,呼出体内的浊气,吐故纳新,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。
肺主一身之气,是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。因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,积于胸中。上出喉咙以司呼吸,又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,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,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。
肺主气的功能正常,则气道通畅,呼吸均匀和调。如果肺气不足,不仅会引起肺呼吸功能的减弱,而且也会影响宗气的生成,因而呼吸无力,或少气不足以息,语音低微,身倦无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,势必相继出现。若一旦肺失去了呼吸功能,清气不能吸入,浊气不能呼出,宗气不能生成,肺也就失去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,随着呼吸停止,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。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,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。
(2)主宣发、外合皮毛:宣发即布散的意思。所谓肺主宣发,主要是指通过肺的宣发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,以温润肌腠皮肤的作用。皮毛位于体表,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。皮毛是由肺输布的卫气与津液所温养。由于在生理上肺与皮毛紧密关联,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。如外邪侵袭,常由皮毛面犯肺,从而出现恶寒、发热、鼻塞、咳嗽甚则气喘等肺气不宣的证候。肺气虚弱,不能宣发卫气津液于皮毛,不仅可以使皮毛憔悴枯槁,而且可以引起卫外功能的不足而易患感冒。又由于卫气与肺气的宣发有关,卫气司汗孔的开合,所以肺卫气虚,肌表不固,则常自汗出;而肺卫闭实,毛窍郁闭,又常见无汗的症状。
(3)主肃降、通调水道:肃降,即清肃下降的意思。肺居胸中,位于上焦,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。若肺失清肃,气不得降,即可出现胸闷、咳嗽、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变。同时,肺的肃降功能,还对水液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,也就是肺气的不断肃降,可以使上焦的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,从而保持着小便的通利。正因为肺气的肃降,有促使水液的运行并下输膀胱的作用,所以有“肺主行水”、“肺为水之上源”的说法。如果肺失肃降,不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输膀胱,则会发生痰饮、小便不利、尿少、水肿等水液输布障碍的病变。宣发和肃降,是肺脏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。这两个方面在生理在上是相互协调的,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。宣降正常,则肺气出入通畅,呼吸调匀。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,就会发生“肺气不宣”或“肺失肃降”的病变,而出现咳嗽、喘息、胸闷胁胀等症。
(4)开窍于鼻: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,所以称“鼻为肺窍”。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,主要依靠于肺气的作用。肺气和,呼吸利,嗅觉才能灵敏。正因为鼻为肺窍,所以鼻又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,故温热邪气之侵犯肺卫,多由口鼻而入。鼻与肺的关系,在病理表现上也是很明显的。如外邪袭肺,肺气不宣,便常见鼻塞 流涕,嗅觉不灵等症状;肺热壅盛,则常见喘促而鼻翼煽动等症。
 喉咙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和发音的器官,又是肺的经脉通过的地方,故喉的通气与发音,直接受到肺气的影响。所以肺有病变时,往往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及喉痹等喉咙部位的病变。
3、脾
脾位于中焦。它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,升清,统摄血液。
中医认为脾属脏,位于中焦,在膈之下,和胃相表里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动化、主升清和统摄血液。
脾主运化,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。运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(饮食物)化为精微,并将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;运化水液是指脾能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,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,通过肺、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。脾主升清,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,并上输于心、肺、头目,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,以营养全身,故有“脾以升为健”之说。脾主统血,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,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。
脾的运化功能,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,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,故称脾胃为“ 后天为本”、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
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,在防病和养生方面的重要意义。古代医家认为“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”,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保护脾胃,注意饮食营养,患病治病时,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。
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,转输营养物质,运化水液,统摄血液。脾和肌肉、四肢、口唇有关。
1.脾主运化: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。饮食入胃,经过胃的腐熟后,由脾来消化吸收,将其精微部分,通过经络,上输于肺。再由心肺输布于全身,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。一是运化水液。水液入胃,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(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)。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,则气血的化源不足,易出现肌肉消瘦、四肢倦怠、腹胀便搪,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。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,可导致水液确留,聚湿成饮,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。
2、脾主统血: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,除依赖心脏的推动、肝脏的调节,又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,使之循经运行不至溢于脉外。所以脾气充足,则血不妄行。若脾气虚弱,气不摄血而溢于脉外,即所谓“脾不统血”,可出现月经过多、崩漏、便血、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。
3、脾主肌肉和四肢:人体的肌肉、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,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。因此,脾气健运,营养充足,则肌肉丰满壮实,四肢活动有力。反之,脾气衰弱,营养缺乏,则肌肉消瘦或萎缩,四肢乏力。
4、开窍于口、其华在唇: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,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,通过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泽,可以了解脾气的强弱。脾气健运,则唇色红润,口能知五味。反之,脾气虚弱,则唇色淡白,饮食乏味。 五脏之二——脾 脾位于中焦,在膈之下,脾主运化水谷精微,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,故被称为"仓廪之官"、"后天之本"。 脾气主升,具有运化水谷、水湿之功,并能统摄血液,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。其在志为思,在液为涎,在体合肌肉、主四肢,在窍为口,其华在唇。其经脉与胃相连,形成表里关系。
1)脾的生理特性: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:
 A、喜燥而恶湿:脾之所以喜燥恶湿,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。脾胃在五行中属土,但按阴阳来分类,脾为阴土,胃为阳土。脾的阳气易衰,阴气易盛,脾又主运化水液,然湿邪侵犯人体,最易伤害脾阳。脾阳虚衰,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,还易引起外湿侵袭。故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说:“湿喜归脾者,与其同气相感故也。”脾喜燥恶湿的理论,具有临床指导意义,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,宜用燥湿化湿之品。
B、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:脾位于人体中焦,心肺居其上,肝肾居其下。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,皆以脾为其枢纽。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,心阳下降,肾阴升腾,也以脾为升降之枢。五脏之精,悉运于脾,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。肝气升于左,肺气降于右;肺气通调水道,肾之气化蒸腾,无不以脾为枢纽。故脾胃互相配合,升降协调,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,气机升降得宜,生发之机旺盛。若脾虚气弱,枢机不利,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。对此种病变,总以调整脾胃,转动枢机为要。
C、脾与长夏相应:春夏属阳,秋冬属阴,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,为阴之始。长夏季节,湿气当令,而脾为至阴之脏,故脾气旺于长夏,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,但长夏湿气过盛,又容易损伤脾脏。
2)脾的主要生理功能:
A、主运化: "运",有运输、布散之意,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;"化",有变化、消化、化生之意,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。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、布散到全身。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,但主要以脾为主。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。 运化水谷 水谷,泛指各种饮食物。运化水谷,即是指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消化功能与脾、胃、小肠等脏腑都有关系。例如饮食物入胃,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,然后进入小肠,清浊分离,各走其道,再由脾输送至全身,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。但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,无论是从生理角度,还是从病理角度来说,脾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,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归属于脾。脾运化水谷精微,维持着五脏、六腑、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。 运化水湿 水湿,即人体内的水液。运化水湿,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、转输布散和排泄的作用。说明脾在调节水液代谢、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脾的运化水湿功能,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,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,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,气化成为津液,并输布于肺,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,发挥其濡养、滋润作用。
B、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,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(如肺、肾、膀胱、皮毛等),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。因此,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,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,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。 运化功能,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,若脾气健运,则饮食水谷的消化、吸收,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,水液输布、排泄才能正常,体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。反之,若脾失健运,不但会出现腹胀,便溏,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状,而且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,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,如浮肿,痰饮,泄泻等证。 人出生以后,饮食水谷是机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,也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,是生命的根本。而饮食物的消化、水谷精微的吸收、布散,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。所以有脾为"后天之本"、"气血生化之源"的见解。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,故在防病和养生方面,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,是"补土派"的代表人物,在其《脾胃论》中指出:"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"因而在日常生活中,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,而且更要注意保护脾胃。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亦应兼顾脾胃。 3)脾气主升: 所谓"升",即上升之意。脾气主升,即脾气的功能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,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: 其一是脾主升清。所谓"清",是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,而"升清"即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布散。经过脾、胃和小肠等消化后生成的精微物质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,上输于肺,并通过心肺,分布到周身各处。因此,脾的升清功能正常,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物质营养,功能活动才能强健。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,则会出现头晕、目眩等症状。若清阳不升,清浊不分,混合下注,可发为遗精,带下,腹胀,腹泻。若久泄不愈,又常伴有身倦无力,气短,懒言等症状。 其二是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。人体的脏腑,在体内都有固定的位置,如胃位于脘部,肾位于两侧腰部,子宫位于下腹部等。中医学认为,脏腑之所以能固定于一定的部位,全赖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。这是因为,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的肌肉、韧带、筋膜,也要依靠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养,才能强健有力。若脾气不升,反而下陷,则可出现胃、肾、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肛等。其病变基础是韧带、肌肉松驰,失去对内脏的牵引作用。实验证明,内脏下垂与脾虚的程度成正比。对此种病变,常采用补中益气、兼以升提的方法治疗,常用补中益气汤。
4)主统血统:是统摄、控制的意思。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、控制血液,使之正常地在脉内循行而不逸出脉外。脾统血的机理,实际上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。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气旺盛,就能保证体内气血充足,气能摄血,这样,生成之血就能在脉管内运行,不致逸出脉外。若脾气虚弱,统血功能失职,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,以致出血,如便血、尿血、皮下出血等。中医学习惯上将这种因脾虚而引起的出血病证称为"脾不统血"。这种出血的特点是:出血时间较长,血的颜色浅淡,出血多在身体下部等。对此,临床常采用补脾益气、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。
5)脾的附属功能:
A、在志为思: 思,即思考、思虑,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。正常的思考问题,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,但思虑过度,所思不遂则伤脾。《素问》说:"思则气结。"脾气结滞,则见不思饮食,脘腹胀闷,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,而导致头目眩晕、烦闷、健忘、手足无力等。
B、在液为涎:涎为口津,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,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,润泽口腔的作用,在进食时分泌较多,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。在正常情况下,涎液上行于口,但不溢于口外。若脾胃不和,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,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,故说脾在液为涎。
C、在体合肌肉、主四肢:《素问》说:"脾主身之肌肉。"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。而脾之所以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,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,以化生气血,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之肌肉中去,以供应肌肉的营养,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,使肌肉发达丰满,壮实有力。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,肌肉失去滋养,则肌肉逐渐消瘦,甚则痿软松驰。临床上,对某些慢性病,特别是消化系统慢性病变,使身体逐渐消瘦者,大多根据"脾主肌肉"这一理论,从健脾益气入手治疗,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,取得满意效果。 四肢,相对躯干而言,是人体之末,故称为"四末"。四肢也需要脾气输送水谷精微,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。当然,四肢活动和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。所以,脾气健运,营养物质充足,则四肢肌肉丰满,活动轻劲而有力。若脾虚,运化功能失职,四肢肌肉失养,则肌肉痿软,四肢无力,甚则产生痿证。
D、在窍为口、其华在唇: 脾开窍于口,是指人的饮食、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。若脾气健运,则食欲旺盛、口味正常。反之,若脾有病变,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,如食欲不振、口淡乏味等。若湿困脾气,则可出现口甜、口粘的感觉。脾主肌肉,又为气血化生之源,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。因此,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,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。脾失健运,气血旺盛,则口唇红润,有光泽。若脾虚不运,气血不足,则唇淡白不泽,或者萎黄。
4、肝:肝位于胁部,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、藏血。
(1)主疏泄  疏泄,即疏通畅达的意思。肝主疏泄,是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。古人以木气生发的冲和条达之象,来形容肝疏泄功能的正常。因此,疏泄即代表肝的柔和舒适的生理状态。既非抑郁,也不亢奋,而是经常保持一种活活泼泼的生机。肝的疏泄功能,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。所谓“气机”泛指气的运行变化,可以说是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。疏泄功能的具体表现,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:
(2)情志方面:情志活动,是神的表现之一,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。肝之疏泄,对气机的调畅有重要作用,因此,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主之外,与肝的关系也很密切。只有在肝气疏泄功能正常,气机调畅的情况下,人才能气血和平,心情舒畅。如果肝失疏泄,气机不调,就可引起情志异常变化,表现为抑郁或亢奋两个方面。肝气抑郁,则见胸胁胀满,郁郁不乐,多疑善虑,甚则闷闷欲哭;肝气亢奋,则见急躁易怒,常表现有精神情志的异常。反过来,外界的精神刺激、特别是郁怒,又常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,而出现肝气郁结,气机不调等病变,所以又有“肝喜条达而恶抑郁”及“暴怒伤肝“的理论。
(3)消化方面:肝的疏泄功能,不仅可以调畅气机,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,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。因为胆汁是受肝之余气所成,因此,肝之疏泄实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。如果肝失疏泄,可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,从而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。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肝失疏泄的患者,除了出现胸胁胀痛、急躁易怒等肝气抑郁的症状外,常兼见胃气不降的嗳气呕恶和脾气不升的腹胀腹泻等症状。前者称为“肝气犯胃“,后者叫做“肝脾不和”。
 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还有通利三焦、疏通水道的作用。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,瘀血阻滞,经脉不利以致水液不行,常可引起水肿、腹水等病症。
(4)主藏血: 肝藏血,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。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,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。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,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减少,大量的血液则归藏于肝。当劳动或工作时,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加,肝脏就排出其储藏的血液,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。
由于肝脏对血液具有调节的作用,所以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,都 与肝脏有密切关系。如果肝脏有病,藏血的功能失常,就会影响人体正常活动,同时,也容易出现血液方面的病变。例如:肝血不足,常可见到两目昏花,筋肉拘挛,屈伸不利,以及妇女出现月经量少,甚经闭等病症。若肝气横逆,气机紊乱,还可出现吐血、衄血及妇女血崩等病变。
 肝主藏血,又主疏泄。因血液的运行,有赖于气的推动;而疏泄功能正常,则气机条达舒畅,血亦因之而流通无阻,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。血的运行,不仅需要心、肺之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,而且还需要肝疏泄功能的协助,才能保持气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。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,肝郁气滞、气机不畅,则血也随之而瘀,可见胸胁刺痛,经行不畅有血块,甚或经闭、症瘕等症。若大怒伤肝,肝气上逼,血随气涌,还可以发生面红、目赤、呕血、衄血等病症。
(5)、主筋:“其华在爪”  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、肌肉,专司运动的组织。肝之所以能主筋膜,主要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。只有肝血充盈,才能使筋膜得到濡养而维持正常的运动。若肝血不足,血不养筋,即可出现手足震颤,肢体麻木,屈伸不利等症。若热邪劫伤津血,血不营筋,而见四肢抽搐,甚则牙关紧闭,角弓反张等症,称为“肝风内动”。
肝血的盛衰,能影响筋的运动,“爪为筋之余”,所以亦可以影响到爪甲的枯荣。肝血足,筋强力壮,爪甲坚韧;肝血虚,筋弱无力,爪甲多软而薄,枯而色夭,甚至变形或脆裂。
(6)、开窍于目:五脏六腑的精气,通过血脉运注于目,因此,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,但主要的是肝。因肝主藏血,其经脉又上联于目系。就说明了目之所以能发挥视觉功能,主要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濡养。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,往往可以反映于目,如肝血不足,则夜盲或视物不明;肝阴不足,则两目干涩;肝经风热,可见目赤痒痛;肝阳上亢,则头目眩晕;肝风内动,可见目斜上吊等。
5、肾
肾位于腰部,左右各一。腰为肾之府。肾在脏腑系统中,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器,由于肾藏有“先天之精”,为脏腑阴阳之本,生命之源,故称为“先天之本”。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,主水,主骨生髓,又主纳气,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有关。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和膀胱,且肾与膀胱在水液代谢方面亦直接相关,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。
(1)肾藏精:主生长、发育与生殖之精,有精华之意。精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之一。藏精,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。所谓“藏”,即是说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。肾对于精气的封藏,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,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从而使精气不致于无故流失,影响机体的生长、发育和生殖。
 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,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肾所藏的精气包括“先天之精”和“后天之精”。所谓“后天之精”,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,它与生俱来,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,并具有生殖、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。所谓“后天之精”,则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。即是出生之后,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,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。主要分布于五脏六腑而成为脏腑之精气,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,而脏腑之精气经过代谢平衡后所剩余的部分,则亦被输注于肾脏成为肾精的组成部分。
“先天之精”与“后天之精”的来源虽然不同,但均同存于肾中,二者是相互依存,相互为用的关系。“先天之精”有赖于“后天之精”的不断培育和充养,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;“后天之精”的化生,则又必须依赖于“先天之精”的活力以为资助。因此,二者相辅相成,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。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,是促进机体的生长、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。现分述如下:
(2)主生长、发育  人体的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的生命过程,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。人从幼年开始,肾中精气开始充盛,人体生长发育迅速,生机旺盛活泼,在七、八岁时,即出现脱掉乳牙,生出新牙,头发亦逐渐茂盛等生理变化;发育到十四、五岁时,青春期开始,则随着“天癸”物质达到一定的水平,生殖机能成熟,从而开始具备生殖能力;在整个青壮年时期,由于肾中精气旺盛,故身体健壮,筋骨坚强,精神饱满,肌肉强壮,牙齿坚固,冰发黑亮;待到老年,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衰退,则人的形体也逐渐衰老,不但生殖机能衰退,而且头发斑白,牙齿动摇,弯腰驼背,耳聋失聪,面憔无华。如上所述,突出地反映了肾中精气在人体生长、发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。反之,肾藏精的功能失常,则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也必然受影响。如肾精不足,则可见小儿发育迟缓,或见成年人早衰等病症。
(3)主生殖:人的生殖机能,包括两方面,即性功能和生殖能力,它是繁衍后代,种族延续的根本保证。中医学认为,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与肾有关。一方面肾能藏精,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,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;另一方面,肾精能化生“天癸”,能够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机能的成熟,并能维持生殖机能的旺盛不衰。所谓“天癸”,乃是一种能够促使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,它来源于肾精,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,又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滋养而成熟。当“天癸”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,则人体即可发生某些重要的生理变化,即男子出现排精现象,女子则月经按时而下,男女性机能初步成熟,并具备一定的生殖能力。此后,随着年龄的变化,从中年到老年,肾精由充盛而逐渐衰减,“天癸”这种物质亦逐渐衰竭,则生殖能力随之丧失。由此可知,肾中精气的盛衰之所以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殖机能,主要是通过“天癸”这种物质而发挥作用的。
(4)肾主水液:肾主水液,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 ,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,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,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。
在正常生理情况下,津液的代谢,是通过胃的受纳摄入、脾的运化和转输、肺的宣发和肃降、肾的蒸腾气化,以三焦为通道,将津液输布于全身;经过代谢后的津液,则化为汗液、尿液和气排出体外,从而使体内津液代谢维持着相对的平衡。可以看出,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,实际上主宰着整个的津液代谢,肺、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,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;特别是尿液的生成与排泄,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,而尿液的生成的排泄,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中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,故说肾主水液。
人体的津液代谢,在体内有清浊的升降过程。清者上升,浊者下降,是水液在体内升腾气化的基本规律。清者上升,是指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,在肾的蒸腾作用下,经三焦水道而上升复归于肺,再次被子布散作用;浊者下降,则指经过代谢后多余水液,在肾的气化作用下,注于膀胱而为尿。
肾的气化作用还表现在司膀胱之开合方面。膀胱为六腑之一,是贮尿和排尿的器官,其排尿功能也要靠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。
另外,肾的气化作用,对于肺、脾、肝、三焦等脏腑功能活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。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,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。只有在肾中阳气的温煦推动下,脾的运化水湿,肺的通调水道,肝的疏通水液,以及三焦水道之决渎,方能并行不悖,协调一致,共同维持着津液代谢平衡。
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,则既可以引起关门不利,津液代谢障碍,从而发生尿少,小便不利,水肿等病症;又可引起气不化水,从而发生小便清,或多尿失禁等病症。
(5)肾主纳气: 纳,即收纳、摄纳的意思。肾主纳气,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,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,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。人体的呼吸功能,虽为肺所主,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。肺主气,司呼吸,但吸入之气必须由肾摄纳,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。实际上肾的纳气功能即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具体表现。因此,肾主纳气,对人体的呼吸具有重要意义,只有肾的精气充沛,摄纳正常,才能保证呼吸均匀和调。若肾的精气虚损,纳气功能减退,摄纳无权,呼吸则表浅,即可出现动辄气喘,呼多吸少等病理表现。
(6)肾在体为骨:主骨生髓,其华在发  骨骼为人体的支架,对人体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。而骨骼的营养来源于骨髓,骨髓地全身各种骨骼都有滋养作用。骨髓藏于骨腔之中,其生成与肾有关。中医学认为,肾能藏精,精能生髓,髓能养骨。因此,肾与骨和髓具有内在联系。实际上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,即是肾中精气所具有的促进机体生成发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如果肾中精气充足,则骨髓的生化有源,骨得髓养则坚固有力。如果肾中精气亏少,骨髓化源不足,骨失髓养,在小儿则可见囟门迟闭,骨软无力;在老年则可致骨质脆弱而易于骨折。若肾为邪气所伤,以致肾精不足而骨髓空虚,便会出现腰膝酸软,甚则足痿不能行动等症。
 髓有骨髓、脊髓、脑髓之分,这三者均由肾中精气所化生。因此,肾中精气的盛衰,不仅直接影响着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。脊髓上通于脑,髓聚而成脑,故称脑为“髓海”。肾中精气充盈,则髓海得养,脑的发育就健全,就能充分发挥其“精明之府”的生理功能。反之,肾中精气不足,则髓海失养,即可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。如在小儿,则可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,智力低下;在成年,则多表现为记忆力衰退,精神萎顿,懈怠安卧。严重者则可发展成为健忘病症。
牙齿属骨骼的一部分,称为“骨之余”。既然齿与骨同出一源,所以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,故牙齿的生长与脱落,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。肾中精气充沛,则牙齿坚固而不易动摇或脱落;若肾中精气不足,则牙齿松动,甚则早期脱落。
发,指头发。肾其华在发,是指肾的精气充盛,可以显露于头发上,故发为肾之外候。发的生长与脱落、润泽与枯槁,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以充养,而且亦有赖于血液的濡养。所以又有“发为血之余”的说法。但发的生机,根本则在于肾。这是因为肾能藏精,精能化血养发之故。所以,头发的黑白和荣枯变化,常随着肾中精气的盛衰而变化。青壮年时期,由于精血充盛,故发和而光泽;老年时期,由于精血衰少,故毛发变白而脱落。一般来说,这是正常规律。但临床所见某些未老先衰,头发枯萎,早脱早白者,则多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。
(5)肾在窍为耳及二阴:肾窍有上窍与下窍之分,在上则开窍于耳,在下则开窍于二阴。耳是听觉器官,听觉灵敏与否,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。肾中精气充盈,髓海得养,则听觉灵敏,分辨能力较高。若肾中精气虚衰,则髓海失养,耳的听力减退,可见耳鸣、耳聋,甚或听力丧失。至于老年人的耳聋失聪,则系肾中精气生理性衰减所致。
二阴,即前阴和后阴。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,后阴是排泄烘便的通道。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,但须依赖于肾的气化才能完成。因此,尿频、遗尿、尿失禁、尿少或尿闭,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。至于人的生殖机能,亦为肾所主,已见前述,不再重复。粪便的排泄,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,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。如肾阴不足,则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;若肾的阳气虚损时,则气化无权,可导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;若肾虚封藏失司时,则又可见遗精、滑泄或久泄、滑脱之症。故说肾开窍于二阴。

 
举报收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  • xs123
    加关注2
  • 此签名广告位招租,长期有效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付款方式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